当前位置: 首页 > 热点 > > 内容页

让人闻风丧胆的三年级现象,其实在学前就看得出来!

时间:2023-04-08 11:17:26 来源:米粒妈爱分享 分享至:

文 | 米粒妈

作为娃已经经历过“三年级”,进入高年级的妈妈,我经常会跟低年级甚至学龄前的家长分享关于“三年级滑坡”的避坑指南

“三年级”像是个“魔咒”,没来的时候,怕它来,真来了,你会发现,孩子和孩子真的不一样,有些完全应对自如,反而越学越轻松,而有的孩子,像被打了“一闷棍”,越学越吃力,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更可怕的是,好多孩子并不是在三年级出现“掉队”“滑坡”“跟不上”“学习吃力”这些情况,家长抱着侥幸的心理,以为“打通关”了,而事实上,学习上的种种问题还在积聚扩大,等到了五六年级或者初中集中爆发,那时候再去补救,就相当吃力了。

“三年级现象”中,最明显的是数学这一科。

一二年级,翻翻课本,大部分家长都会觉得:这也太简单了,娃学前就掌握了。

但真正“掌握”了吗?

新课标之后,不管是语文、数学、英语……所有科目考核的都不只是“死”的知识点,而是更侧重实用、应用。

米粒妈身边不少孩子上了初高中的家长,都提到了,考试越来越“活”,各种弯弯绕,绝不是海量刷题就能搞定的。

所以,不是说能做100以内加减法,能背乘法口诀,就算“提前学”,上小学就能一路开挂。

咱们真正要提升的是孩子的数学思维,把所学的知识放到生活中去应用,底层逻辑理顺好就像打通了“任督二脉”,后面不管几年级,不管学的内容多杂、多难,都不用太担心。

举个简单的例子,北师大版数学,一年级(上)就教认识钟表。

可是看表盘,能说出几点几分,就算认识时间吗?除了能读表盘,其实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理解时间的概念。

你们看,下面这个,不是课外练习册哦,就是教材里的“练一练”。

要解决这个问题,前提是要对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概念。

小学六年的数学,说白了就是数和形(数与运算,数量关系,图形与几何),统计和概率(数据分类、收集、整理、分析,以及抽样)。

为什么说8岁以前,一定要重视生活中的数学?其实就是要让孩子养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维。

今天米粒妈就给大家好好说说,生活中到底怎么培养数学思维?(比刷100套练习册还管用)

个、十、百、千、万

10以内加减法,孩子掰着手指头怎么都弄会了,但如果两位数、三位数、四位数呢?不理解概念,只按大人教的“规则”去做计算,那迎接你的就是大型翻车现场。

比如1000+1000,有的孩子等于10001000,有的等于11000000,有的等于11000,有的等于2000000,题有多简单,错的就有多离谱

家长还纳闷,我都教过你八百遍了,怎么还是不会呢。其实原因很简单,不是娃笨,咱也不用怀疑人生,就是最基本的概念没理解。

比如咱们可以带着孩子在家里数木棍,每十个用皮筋系上,是一捆,一捆就代表10,每10捆放一堆,这代表100。

生活中,万物皆可数,如果家里没有小木棍,数娃的奥特曼卡片呀,吃货还可以数坚果、数糖豆,有硬币也可以,不行就几副扑克牌混一起数,啥都没有,就数红豆、数黑豆。

不是为了练习数数。一定要10个分一堆,让孩子看到、感受到,33就是“3堆10+3个1”,78就是“7堆10+8个1”。

只有理解了概念,才不会出现这样的计算错误

有妈妈肯定会说,数豆子,最多也就数到百位数,那千位、万位怎么理解?

那就依靠计数器或者画图,一目了然。

其实个、十、百理解好了,后面再学习千、万,就水到渠成了。

(▲这是数学绘本《数学帮帮忙》里的其中一本,讲的是吉姆要收集10000张零食包装纸兑换夏令营活动,包装纸太多了,不好整理,于是就每10张夹到一起,一沓就是10,攒够了10沓,就放到一个购物的牛皮纸袋里,一袋就是100,10个购物袋就是1000,放到一个大垃圾袋里,最后攒够10个垃圾袋,就是10000啦。用这样发方法边攒边整理非常容易数清楚,大家可以把这个方法教给孩子。)

另外家里有百数板,可以多带孩子玩一玩。

没有也不要紧,可以用excel表格设计一下,跟孩子玩填数游戏。

乘法、分数的概念

学龄前的孩子,就可以引入乘法和分数的概念,但是不需要刷题,而是在生活中多用。

比如乘法,经常玩乐高的小朋友,家长就可以用NXN来指代具体的乐高颗粒。

还可以把孩子的玩具排排队,排成3X4的队形,或者3X5的队形,玩具大户也可以6X8、7X9,多少都不限,让孩子观察,为什么3X4=4X3,为什么6X8=6X2+6X6=6X3+6X5=6X4+6X4=6X4X2,这些不只需要动脑,更需要孩子动眼、动手,才能更理解。

至少要画图

比如分披萨,分苹果,问娃吃1/2,1/3,还是1/4,等1/N的概念熟悉了,还可以继续,2/5,4/7……

用乐高也可以学分数

认识钟表,对时间有概念

前面米粒妈说了,小学数学一年级就有认识钟表了,所以时间的概念也需要提前渗透。

认识钟表,先从会看整点、半点开始。认钟表的同时,还要帮助孩子理解“时间先后”的概念。其实认钟表不难,难的是后者。

可以经常跟孩子回顾每天的每个时间点,通常都在做什么,比如早上7:30出门去幼儿园,8点开始在幼儿园吃早饭,9点游戏时间,10点做操,10:30吃加餐……下午5点放学。

然后再比较时间的早晚,比如,你早上7:40到了幼儿园,你的好朋友XXX比你早到10分钟,那她是几点到的呢?你的好朋友到了之后30分钟,开始吃早饭,所以你们是几点开饭的呢?

(▲这些都是小学课本里的内容)

这样把比XX早多少,比XX晚多少,在XX之前多少分钟(小时),在XX之后多少分钟(小时),都熟悉了,就对时间有更多面的了解了。

再有,10分钟有多长,30分钟可以做些什么,1个小时是多久?这些也是孩子时间管理的基础。用孩子熟悉的事去做参照,比如10分钟可以看两集小猪佩奇,15分钟可以从家走到幼儿园,20分钟可以读完一本《神奇校车》,这样说,他们更好理解。

认识人民币,学习购物

很多人觉得认识人民币没啥用,尤其现在都手机支付,只有“余额不足”,没有“找零”一说,但“花钱”在低年级的数学中可占了一定篇幅呢,千万别忽视。

前两年过年,相熟的闺蜜家孩子,大概四五岁、五六岁的年纪,我都会给个小红包,里面是所有人民币纸币的面额各一张,100元、50元、20元、10元、5元、1元,硬币就没放了哈哈,主要是让闺蜜带着娃认识认识钱。

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去超市购物,上面都明码标价呢,每周可以给孩子一定额度的零花钱,或者周末购物一次性给到孩子,比如30元?50元?让他们自己选购喜欢的东西,零食、酸奶或者小贴纸等等,前提是控制预算,不能花超,这样他们慢慢就学会了怎么算钱。

这些都是教材里的练习,咱就说,现在对孩子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,有多灵活?!

画统计图

其实“统计”是特别实用的一项技能,生活中处处用得到,咱们工作中更少不了,但是很多家长没有让孩子画统计图的意识。

(▲这本书也是《数学帮帮忙》里的)

学习统计之前,先学会分类,比如春天了,带娃去公园赏花,可以收集落在地上的花瓣,收集好了以后或者按大小分类,或者按颜色分类。

也可以让娃帮助整理冰箱,蔬菜、水果分好类以后,统计数量,比如茄子多少,西红柿多少,黄瓜多少……登记好数量,画统计图,哪些蔬果多,哪些蔬果少,一目了然,不易保存的尽快吃,数量多的要勤吃,少的也别忘了吃,让孩子体会到“统计”的用处和乐趣。

包括整理玩具也可以画统计图,画好之后,发现某些玩具太多了,那之后就可以少买,是不是更有说服力?

平面图形和立体几何

最后咱们再来说说平面图形和立体几何。

一方面可以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多寻找图形,然后观察它们的特点。

另外多玩玩具,除了七巧板,还有四巧板、五巧板啊,家里没有,也可以去网上搜现成的图片,打印好、剪下来,带着孩子一起各种拼。

还有剪纸也特别好玩,能帮助孩子理解对称的概念,熟练了以后,还可以剪各式各样的窗花。

另外,周长、面积这些概念,都能从游戏中学到。

相对于周长来说,米粒妈觉得,面积的概念确实不太好理解。

在数学绘本《你好!数学》中有一本讲的是驼背奶奶和老虎比赛种豆子,看谁种的面积更大,这样一个故事。

小兔子的判断方法就是用奶奶的头巾来测量,也就是把头巾作为一个单位,看看奶奶和老虎种豆子的土地,分别是几块头巾那么大。

(▲数学绘本《你好!数学》)

(▲数学绘本《生动的几何》)

悄悄告诉你们,米粒小时候,我是用乐高来帮他理解周长和面积概念的,效果不是一般的好。

乐高的一大优势就是“自带单位”,每个凸起的小圆揪就是一个固定单位,计算周长,就沿着外延数圆揪的数量,计算面积,数清所有圆揪的数量就好。

至于立体几何就更好办了,万能的磁力片玩起来,棱柱、棱锥,想拼啥有啥,还能延伸出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。

(▲数学绘本《生动的几何》)

拼一个三棱锥

以不同的点为中心展开,你会发现,它可以展成完全不同的平面图

再试试四棱锥

展开后,几个平面图完全不同

前面提到了数学绘本,米粒妈也想顺便说一下,之前我写过《当所有妈妈都在囤菜时,学霸妈妈默默囤下了这些……》,给大家安利了很多有趣又实用的数学绘本、数学读物,能帮助孩子在故事中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、数学符号,可以说是数学思维的助推器。

最后,米粒妈想说,数学思维不是凭空培养出来的,最重要的就是在生活中多看、多想、多应用

娃在8岁前,重实践、重思考,轻刷题,等到了高年级,提前养成数学思维的红利就会显现出来!

个人简介:@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,美国海归,海淀家长。专注学习干货、教育经验和升学。

标签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南方财富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  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